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年夜家解答以上的题目。听筝柳中庸朗读,听筝柳中庸相信良多小火伴还不知道,此刻让我们一路来看看吧!
1、柳中庸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穷秦人悲怨声。
2、 似逐东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3、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拜别恨,江南岔路洛阳城。
4、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别名“秦筝”。
5、它发音凄苦,使人“感悲音而增叹,怆蕉萃而抱恨”(汉侯瑾《筝赋》)。
6、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触感染,其款式和表示技能,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7、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别动作。
8、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持,柱可摆布移动以调理音量。
9、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盘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0、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转变奇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11、诗人凝思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12、“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13、 诗人听筝最凸起的感触感染是甚么?——“无穷秦人悲怨声”。
14、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
15、据《秦州记》:“陇山工具百八十里,爬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纵目泯然。
16、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17、”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
18、诗人以此衬着他由听筝而引发的感时伤别、无穷悲怨之情。
19、下面环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睁开了连续串丰硕的想象和详尽地描述。
20、 “似逐东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21、”筝声象柳条拂着东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下落花,啁啁啼血。
22、诗人奇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年夜天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马上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光鲜活泼的形象。
23、那柳条摇摆、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心景,恍如显现于我们的面前;东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加倍衬着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24、 跟着“抽弦促柱”之声的转变,又唤起诗人加倍奇奥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年夜天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加倍逼真动人。
25、那低落、幽咽的筝声,恰似谁家的鹤发老母闲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抽泣;又恰似谁家的朱颜少妇鹄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26、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额外凄清,增添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份量。
27、“愁灯影”、“思月明”,涵蓄含蓄,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本身的影子,可见多么孤傲,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多么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借使倘使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枯燥无味了。
28、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但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转变之美,并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同党,让大家按本身的糊口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味那筝声所组成的美好动听的音乐形象。
29、 以上两联所组成的形象,极尽描摹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令人耳际恍如几次传来各类惜此外悲怨之声。
30、筝声“苦”,若是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响应,那末就愈发感应苦。
31、诗人柳中庸恰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32、 “更入几重拜别恨,江南岔路洛阳城。
33、”意思是说,筝声原本就苦,更况且又掺入了我的重重拜别之恨,岂不非分特别引发对远方亲人的纪念!“江南岔路洛阳城”,指南北阔别,两地相思。
34、诗人的族侄、闻名文学家柳宗元因介入王叔文团体的政治鼎新,掉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
35、这末二句或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述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示弹奏者高深的身手,而是借筝声转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36、诗人睁开联想,以新奇、贴切的比方,集中描述筝弦上所发出的各种哀怨之声。
37、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效一个象声词。
38、而是出力描绘各类必定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令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结果。
本文就为年夜家分享到这里,但愿小火伴们会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