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东方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设计范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设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统领地位到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成功的转变之后,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2、同时,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还很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前期的教学设计不到位。
3、下面,以北师大版(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一课为例浅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4、一、什么是教学设计对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很多人都曾经做过专门的阐述。
5、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6、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7、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8、"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
9、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
10、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11、"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设计的学习程序。
1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课改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目标,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参为辅助下的独立思考加集体研究。
13、教学设计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进行呢?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分别是: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14、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
15、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16、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么的。
17、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
18、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
19、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
20、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
21、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2、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23、以《图形的变换》这节课为例,对照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经历旋转过程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得到较复杂的图形,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到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24、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美感。
25、然后,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细化,细化出7个目标小点,分别是:1.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2.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3.体会中心点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4.体会角度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5.体会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6.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
26、然后,就可以根据细化的目标小点选择合适的素材。
27、根据本节课的目标小点,可以选择4个素材,即:这些素材对应的目标小点如下:第一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第二个素材:体会中心点、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三个素材:欣赏经过旋转后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第四个素材:经历图形的旋转过程,知道图形的旋转需要中心点、角度和方向;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能形成较复杂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8、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
29、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
30、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
31、《图形的变换》一课中所用素材的呈现方式分别是:大风车图案的呈现方式是动手操作、课件演示;三角形图案的呈现方式是课件演示,三角形分别以不同的中心点、角度旋转;第三组素材采用的是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中的图案,采用静态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图案的美;菱形图案是自编素材,呈现方式是静态呈现、课件演示。
32、静态呈现的是十字架形状的简单图形,课件演示的是复杂图形,从十字架形状演示到复杂图形的旋转过程。
33、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我们要遵循"用尽用全"的原则,即:一个素材要达成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34、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5、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素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36、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
37、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
38、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
39、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
40、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41、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
42、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43、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
44、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
45、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
46、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
47、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
48、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49、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50、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51、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
52、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
53、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54、以上是基本的教学设计思路,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适用,只是一个借鉴和参考,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